欢迎访问金榜题名网!
会员投稿   |   注册   |   登录   |  

新现实主义视域下的概念雅训、思想竟进与考证功夫 ——读学友刘振英新作《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

发布时间:2024-05-06    来源:本站

刘树芳

(凤凰新闻网络电视台任玉峰讯):每一位成熟的思想史研究者都有自己熟悉的领域,思想史研究者的身份建构或者说被认可皆因这领域被认可、被接受。在自己的领域,不少学者依凭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思考、探索、收获,周而复始、乐此不疲。可以说,这种如老农似的耕耘久而久之形成的“老生”轨迹,往往形成画地为牢、自我入囿之感。一定程度上,当一位学者的研究求索、书写类型等被打上一种可被熟知的学术符号之后,如果她/他不是积极地寻求突破,而是甘愿被标识为某种意义符号时,那么这位学者便丧失了打开自我并重构或迭代自身的可能,只能以一种不断反刍的方式复制自己,而任何意义上的止步不前都预示着“偶像的黄昏”的迫近。尤金·奥尼尔曾说:“我不会固守任何舒适的壁龛而心满意足。绝无此事!我还年轻,还打算‘成长’。” 显然,奥尼尔的话也是对于思想史研究者来说。

在五千年的中国思想史长河中,荀子如一颗璀璨之星辉耀整个传统社会。其思想体系之博大,思想之深邃,影响之深远,令人胸臆难平。从学友刘振英最新出版的研究专著《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不难看出,作者的笔触已经不再拘泥于自己过往立足历史和阶级斗争范式的宏大叙事,转而对概念史学、思想竟进和社会功能化书写进行了一种重构:从概念雅训到思想总纲及维度的回归,从荀子思想本体到历史流变着手描写思想与生活、法治与人性、理想与社会,从思想“内史”到思想“外史”的深刻互动关系,指向荀子思想的现实意义。这在很大程度上呼应了新现实主义研究宗旨,舍弃了既往的的阶级斗争视角和传统思想史宏大的叙事模式。刘振英《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新作从细微之处入手,将思想的现实本质活生生割开一道口子,再将椽笔捣入,对荀子思想晦明转变进行了细腻生动的刻画。从这个角度来说,《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是一部观照当代人的思想困境和精神困境的优秀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呼应了新现实主义和新思想史研究的趋势,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关怀精神和学术开拓力度。

思想的产生是基于生活的,符合人们想象和建构的,从本质上讲,它是贴合人性追求、反映现实巨变、顺从生活逻辑的。这不是说刘振英之前思想史家著作中的人物形象是脱离生活的,恰恰相反,从振英经常的著述中看到,他力求做到他笔下的思想是鲜活的、多维的。在这里重申,新思想史是重新强调思想史研究需要站在人性的角度来观照世界整体。这是因为真正优秀的思想著作,是要用真实的生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逻辑去发展思想逻辑和内涵的。

从刘振英《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一书的结构上看,这部著作不仅具有鲜明的现实关照意识和历史思维,还运用了十分高明的叙事结构,运用明暗双线交织的叙事线索将过去和现在串联在一起,巧用概念史学和学术外史推理技巧将整个荀子思想体系抽丝剥茧,让荀子思想的伦理总纲与成圣维度、王道维度、方法论维度一览无遗:从“一道之隆”到礼学的根基“礼为先王”,从“今人之性”到“化性起伪”,从“天德”到“尽人伦”,再从“天人相分”到“正名当辞”,这一系列考证功夫,令该书的文本具备相当的阅读吸引力和学术价值,让读者在思考人性本质的同时保持着阅读的积极性和理性思维。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书不再将荀子思想内史作为叙事重点,而是从荀子思想的知识渊源与历史竟进中着力探讨荀子思想在战国时期的遭际,以及其后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谭嗣同对荀子思想的通变。这种叙事手法将思想史研究的重心置于新的研究框架重塑上来,这种历时性探索,将短时段、中时段与长时段考查结合起来,不得不说是该书最大的贡献和亮点。

振英对于荀子思想的现实主义的完美把控,使得作品从形而上的意义上得到了升华,强化了荀子思想体系的内在意蕴和深刻内核。

新现实主义强调重视作品中的日常生活关照。从古代思想史谈起的话,日常生活书写是上古时代人们的“民神杂糅”观念发展来的,“在原始人的思维的集体表象中,客体、存在物、现象能够以我们不可思议的方式同时是他们自身,又是其他什么东西”。单从中国古代《山海经》、《列子》等书中,神、人、物常常有形象合一的情况出现,如伏羲、共工、黄帝等形象皆以“人面蛇身”出现,雷神、烛龙等则以“龙身人头”形象出现。这使我们清楚地知道,日常生活书写也是要讲究精神内核的,日常生活书写并不是流俗,更不是猎奇。以荀子为代表的儒家,将三代的“神道”观与礼俗融汇在一起,正是其思想体系走向人本身的思考。振英《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一书所展现的思想全景,正是荀子走向现实日常生活的内核和其突出的贡献。透过该书我们能窥见作者对于现实生活书写的独到理解,既没有流于表俗,也没有沉溺于思想本体。作者对荀子思想历史流变进行的细腻而幽深的考查,呼应了新现实主义流派对思想与现实联络本质的揭示,还克服了新现实主义后期饱受诟病的缺点——过于突出本体研究的偏好。这些都表明作者有意将写作的重点集中到思想外史上来,并希冀通过对荀子思想历史竟进的考察,对人的现实困境和思想困境予以观照。

为什么荀子思想能够长期作为中国思想史研究的经典案例?思想史学者普遍认为,该思想体系能充分展现长久存在于中国的礼法之争,对于构建完全意义上的国家治理有着积极作用。从思想史研究的角度来说,《荀子》最大的成功莫过于将宏大的社会问题寓于人们日常的细腻叙事之中,它成功地将人类在生活中普遍面临的现实困惑和思想困境搬到了台面上。那么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继承了这个传统。

这部著作具有十分鲜明的新现实主义风格,对之前从事中国社会治理研究的学者们长期以来的宏大思想叙事进行了解构。同时,这部书也极大地继承和开拓了振英本人学术创作的视野,他对生活本质和人性本身的不懈挖掘颇具哲学意蕴,兼顾了对生活和生命、政治与社会的终极追问和关切,为当下的思想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这一点或许比《荀子思想理论范畴及体系》本身更为重要,因为目前网络和书籍上常见的思想史题材作品大多还是集中在“思想内史”本身,对思想体系面对民众现实生活中的观念问题产生的现实困境和思想困境仍缺乏细腻而有理性的摹画。

综观原始儒家的周公和孔子“内圣外王”之道——既重视内心的自省又重视社会实践对修身的作用——孔孟之间的儒学及思孟学派则侧重求心、修心,没有明确提到以实践充实个人的道德,他们的实践多为政治实践——荀子则更加侧重社会实践经验的作用。在此思想演变的过程中,原始儒家所提出的许多命题被系统化为专门理论,并成为留给我们今天的丰富的思想素材。这其实也为当代思想史研究提出了更新、更具体的要求和挑战。

(作者:刘树芳系邯郸学院文史教授,历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政治思想史研究)


编辑:admin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