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金榜题名网!
会员投稿   |   注册   |   登录   |  

[专家之声]诗歌艺术魅力浅论:《河山总在梦萦中 》 文/赵轶榜

发布时间:2025-04-21    来源:本站

11.jpg

河山总在梦萦中


         ——马华松诗歌艺术魅力浅论


文/赵轶榜


  历史迈入二十一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刚刚迈过知天命之年门槛的诗人马华松,在梳理自己二十年诗歌创作心路历程,相继推出其文化产业三部曲、老字号三部曲、大美三门峡三部曲等力作的基础上,呕心沥血、焚膏继晷,浓墨重彩地打造了他的黄河“六颂”《黄河颂》《秦岭颂》《砥柱颂》《母亲颂》《大坝颂》《天鹅颂》系列,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家国情怀,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构筑起一座令人瞩目的诗歌殿堂。

  马华松的诗作,不仅为三门峡市、为河南省的文学百花园增添了春的和煦、夏的热烈、秋的成熟和冬的冷峻,而且为以黄河为核心意象、主体对象的诗歌创作带来了联袂而至的嘹亮歌咏和丰盛礼赞;他的“六颂”系列,不仅是文字与情感的交织,更是思想与灵魂的碰撞,展现了他对生于斯长于斯的这片河山的无限眷恋,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敬畏。

  马华松的诗作尤其是其“六颂”系列,其立意站位、布局谋篇、遣词造句等,无不显示了一个“干部诗人”的深厚文学素养、浪漫诗人气质和独特创作风格,为新时代的诗歌创作与诗歌评论,带来了新元素、新素材,提供了新视角、新启迪。

  立意高远:家国情怀的宏大叙事。      

  马华松的诗歌,立意高远,气韵恢宏。他善于将个人的情感体验融入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爱之中,构建出一种宏大的历史叙事和宇宙观念。

  作者选择吟颂对象意象宏大、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思域广阔;大河上下、长城内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江山多娇,环球同此凉热,揽宇宙于一怀;与时空宇宙自然具象相映生辉的,是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人格、历史传统、根脉血脉、精神魂魄的热情讴歌。

  细心的读者和评者不难发现,作者诗中所展开的历史画卷的时空坐标,所呈现的思维图册的壮阔格局,如天马行空,随处可见。黄河、秦岭,砥柱、大坝,母亲、天鹅,从宏观到中观到微观,由历史到现实到未来,由写意到写真,自意象到意涵,娓娓道来,渐次呈现。

  马华松诗作“六颂”之选题与布局,决不是随意随便之举,而是一个颇具匠心的完整架构。先是以《黄河颂》对中华民族母亲河黄河孕育民族血脉、精神的激情放歌,继之以《秦岭颂》对秦岭以父亲山角色赋予民族根脉、魂魄的由衷讴歌;然后以《母亲颂》,以对人伦母亲的礼赞,呼应对自然、本源之母的“天”伦母亲黄河的歌颂,继之以《砥柱颂》对《秦岭颂》的“山”的意象、人格、情怀的“再聚焦”“再加强”,由宏观走向了中观,由历史走进了现实;《大坝颂》和《天鹅颂》则直接从现实切入,将新时代中华民族在治理大河,实现冲淤排沙、化害为利,追求天人合一征途上的历史壮举,以及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初获成果,化为吸引“天之骄子”白天鹅回归的“盛世祥瑞”之图,镌刻在民族振兴的丰碑之上,昭示和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辉煌未来。

  布局严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呈现。

  马华松的诗歌布局严谨,结构精巧。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和宏大的视角,将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巧妙融合,构建出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无论是在《黄河颂》中,还是在《砥柱颂》《秦岭颂》中,诗人描写自然风光,多以春夏秋冬、东西南北为展开之序;追怀历史,则多以时间之序由古及今、由远及近道来。

  在诗中,通过对黄河、秦岭等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寓含了对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他巧妙地运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手法,使诗歌在宏观与微观、自然与文化之间自由切换,既呈现了自然景观的壮丽,又揭示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黄河颂》里,他以黄河为载体,不仅歌颂了自然的壮丽与伟岸,更隐喻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与勇往直前的精神。诗人以“天龙出雪域,奔流走东海;万里入胸怀,颂歌传千载”开篇,令人荡气回肠,既描绘了黄河的源远流长,又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

  而《秦岭颂》中,“置身巍巍秦岭,情漾牛背梁脊;仰观北斗翱翔太空,瞭望航母驰骋大海;俯视高铁高速跨越南北,远眺一带一路联通东西”的吟唱,视野之开阔,真可谓“视通万里,思接千载 ”了。“茫茫秦岭横西东,巍巍祖脉耸霄霆;和合南北泽天下,中国梦圆势如虹。”则是对秦岭生态环境至尊地位的深刻洞察,深情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河山的深情厚谊,展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辞章优美:情感与哲理的深刻交融。

  马华松的诗歌语言精炼,辞章优美。作者冥思苦索、寻章觅句中的推敲之功,既有冷静的观察、思考,冷峻的解构、面对,又有热情的歌吟、拥抱,热烈的褒扬、呼应;有表达之深刻,有描绘之生动,有抒情之真挚,有比喻之精妙,有类比之传神,有排比之雄奇,可童子朗诵于庭,需铁板相伴于途,气势直追郭小川、王怀让诸大师。

  在《秦岭颂》中,“一座座山峰,宛如龙脉骨骼耸峙挺立;一道道美景,犹如巨幅画卷妖娆瑰丽。陶醉了周礼韶乐,慷慨了秦风汉韵,倾倒了唐诗宋词,成就了诗圣诗仙”一气呵成,势若“贯口”,节奏感、韵律感极美。他善于在平凡的事物中发掘不平凡的美,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情感与思想。

  在《大坝颂》中,作者巧妙地抓住由于大坝的修建,三门峡一度成为河南省的“直辖市”而声名鹊起,在当时出生的一代人起名上留下的历史印记,唱出“建峡出生的故事,爱峡父母的初恋,红峡头上的丝巾,文峡手中的钢笔,每个‘峡’字的背后都珍藏着,流金岁月最红最火最美的纪念”历史旋律,揭示了民心民情与三门峡大坝的血肉联系和深沉情感。

  作者悉心经营《母亲颂》,决不仅仅是怀念和致敬自己的母亲,而是要将这首如泣如诉的母爱之歌、思母之歌“献给天下的母亲”。《母亲颂》开头,“一曲黄河颂歌,时时澎湃着对母亲炽热的情感;一首秦岭礼赞,处处萦绕着对母亲深沉的思念”,“双桥”飞架,直接从对黄河、秦岭的歌吟之中,打开了吟颂母亲的情感之门,引来了至高至圣的源头活水。诗人以朴素的语言深情地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通过一个个生动的细节描绘,将母爱的光辉与力量展现得淋漓尽致,寓含着对生命、孝道等哲学命题的深刻探讨。

  优势独特:双重身份下的艺术创新。

  作为一位体制内的基层干部,马华松的诗歌创作无疑具有一种特殊的禀赋。他的诗歌中既有对工作的深刻感悟,又有对生活的细腻观察。这种双重身份使得他的诗歌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在表达上更加深邃含蓄。他能够将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基层干部的责任担当与诗人的豪放乐观、浪漫情怀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

  “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在“六颂”诗中,黄河母亲、人生母亲与中华民族、与儿女子孙的血肉联系,本质上与大地之子安泰和大地母亲的联系一样,都是相同、相通的,都是人民和执政党血肉关系的诗意呈现。

  在《天鹅颂》中,诗人以诗的语言“诠释”天鹅“回家”的缘由:“是‘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伟大号召鼓舞了她,是崤函儿女打造黄河流域生态示范区的发展蓝图感动了她,是如诗如画魅力三门峡的五彩霞光吸引了她”。坚定的信念,豪迈的气概,表达了作者对时代的深刻理解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而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他以诗人的敏感与细腻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将平凡的生活赋予诗意与远方的例子,也随处可见。这种独特的艺术创新不仅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也拓宽了诗歌的视野和深度。然而,独特意味着“另类”了。“另类会产生孤独,优势也会有些许“不合群”的“尴尬”。

  干部与诗人的“双重身份”,每每吹向马华松的都是“东西南北”风皆有,在他周围形成困扰的“蛛网”和”涡流“。说作者是“诗人”,但又不是“纯粹的诗人”,而是体制内一位基层干部,一位还会时不时地发发“诗疯”的基层干部,未免有“不甚成熟”之嫌;说作者是“领导”,名下却“诗作等身”,称其诗人,虽然绝非浪得虚名,但难免隐含“跻身舞文弄墨之列”的贬低身份之讥。但是无论如何,毋庸讳言的是,正是作者双重身份的特殊禀赋,赋予了其诗歌创作的“神来之笔”“神来之力”。

  共产党员和干部身份的最为可贵之处,在于其必须心怀国之大者、政之本者、民之盼者;风声雨声读书声,国事家事天下事;世情、国情,时情、风情,乡情、民情,都需要声声入耳、事事关心。要知道,时下在“领导干部”队伍中,经历千淘万漉之后,依然对自己的日常工作怀着“诗心、诗情”般的热情、激情,且饱具“诗才”,颇有“诗作”的“诗情勃发”的时代歌吟者,之所以弥足珍贵,皆由于凤毛麟角呀。

  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主席郑欣淼在盛赞马华松《黄河颂》是一首好诗时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力量的重要象征。马华松创作了不少歌咏黄河的诗篇,特别是抒情现代诗《黄河颂》,集中表达了他对黄河的深沉感情,这种感情和对祖国的热爱是相通的。全诗诗思开阔,气势磅礴,层层推进,把黄河与源远流长、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联系起来,与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联系起来,与日新月异的中国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联系起来,在对黄河的赞颂里,向往着未来寄予着希望,充满着热情,是一首礼赞新时代、礼赞黄河的好诗!”,切中肯綮,诚哉斯言!

  在中华新诗的百花园中,马华松的诗歌以其立意高远、布局严谨、辞章优美和视角独特而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他的诗作不仅是对这片河山的深情礼赞,更是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深刻回望。

  在这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时代里,马华松的诗歌如同一股清流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激励着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新的时代呼唤,所有信仰坚定、初心如磐、不辱使命的党员干部,都能以诗人弥足珍贵的诗心、诗情和诗格,抒写史诗的豪放、乐观和浪漫,为人民放壮歌,为时代鼓征帆,为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凝聚起排山倒海的蓬勃之力!

  作者简介:赵轶榜,笔名箫剑,系国家三级高级检察官,曾受聘担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特聘兼职研究员、三门峡社会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三门峡市委宣传部社科联特约社科专家、三门峡日报理论宣传与新闻策划总顾问、三门峡市文学评论家协会特邀顾问、《文化三门峡》丛书编审等。


编辑:admin

【返回列表】